偷情
偷情
关于偷情
偷情简介
学院领导
学院领导
行政机构
学者风采
二级教授
教授/研究员
副教授/副研究员/副编审
讲师/编辑
学生培养
学位管理
毕业设计
IMIC项目
Communication studies PhD
学术研究
学术活动
学术成果
学术资源
党群工作
国际合作
国际学术交流
国际访问学者
国际交流管理
学者风采
二级教授
教授/研究员
副教授/副研究员/副编审
讲师/编辑
陈文沁
陈文沁副教授。偷情 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双博士。主要研究领域:欧洲传播研究、跨文化传播。发表论文《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: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》《不对称性依赖与“链接报酬”: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》等10余篇。出版著作《当代中国记者群体》《政治传播》2部,主持并参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、北京市政府重大项目、深圳市政府重大项目、外交部非洲司课题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等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:英文Digitods’ digital media uses and parental mediation: an urban-rural comparison study in China,IAMCR, June 2021.中文:1.《工学整合的融媒新闻实践教学》,《青年记者》,2021年11月下2.《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:塞尔维亚传媒业研究》,《传媒》,2021年11月下3.《不对称性依赖与“链接报酬”:数媒时代欧洲传媒业研究》,《现代出版》,2021年第4期4.《老龄化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》《青年记者》,2020年9月上5.《欧美新闻媒体视频生产的三大动向》,《传媒》,20
甘露
甘露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。主要研究领域:应用新闻学、媒介融合、国际传播。发表论文The EU in Chinese Print Media: Mapping the Image、《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》等7篇。出版著作《欧洲传媒概览:结构•政策•研究》《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》等4部。主持或参与项目“中国对欧传播效果与策略研究”“应对公共危机的融媒体报道策略研究”等10余项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:英文:1.The EU in Chinese Print Media: Mapping the Image,NFG工作论文系列第7篇,2013年10月在德国出版。中文:1.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。大学(研究版),2018年11期,44-51页。2.移动媒体影响法国人媒体接触习惯研究。传媒,2017年23期,57-59页。3.新媒体时代的欧洲传统媒体。中国社会科学报,2015年4月22日,B07版。4.法国图书出口产业链构成分析。现代出版,2014年第06期,74-77页。5.海外华文网站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比较优势研析。新闻界,201
龚伟亮
龚伟亮:偷情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,男,博士,1981年生,山东青岛人,有法学(北京林业大学本科,2001-2005)、戏剧(偷情 硕士,2007-2009)、传播学(偷情 博士,2009-2013)学历,并有在互联网公司百度工作经历(2007)。代表性论文包括《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“诞生”》、《碎片·炮灰·资本体质与文化政治——电视剧与当代文化》、《乡土文化复兴与中国软实力建设》、《乡村主体性与农民文化自信:乡村春晚的启示》等,译著有《社会契约论》。
康秋洁
康秋洁,偷情 副教授,偷情 国际新闻学博士。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;主持中宣部项目1项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研究项目多项,参与北京市新闻办项目1项,参与北京冬奥会、杭州亚运会等国家重点对外传播工作外媒分析,等等。研究领域:国际新闻、跨文化传播、融合传播、媒体研究等学术经历:2003年9月-2007年7月,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语言文化专业,取得学士学位;2007年9月-2009年7月,偷情 国际传播学院国际新闻学专业,取得硕士学位;2010年9月-2013年7月,偷情 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专业,取得博士学位;2013年7月-至今,偷情 传播研究院,教学科研工作。代表成果:[1] 康秋洁. 融合创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——以央视网熊猫频道为例.国际传播.2022(04):89-96,8[2] 康秋洁. BBC的两张面孔与双重标准.新闻战线.2021(09):117-118[3] 康秋洁,朱一达.从遥远到贴近:意大利纸媒与中国抗疫.新闻战线.2020(07):111-114[4] 康秋洁,刘锦洋.从情感叙事到审美叙事——技术赋能下电视舞蹈节目的
刘楠
刘楠偷情 副教授,研究生导师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,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。偷情 传播学硕士毕业后,先后任央视《社会记录》《新闻调查》记者,《新闻1+1》起名人、主编,搜狐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,腾讯谷雨特约撰稿人、今日头条媒体合作部导师等。主要研究领域:信息素养、乡村传播、媒介社会学等。开设课程《媒介学研究》《传播与社会》《新闻伦理与传媒规制》《非虚构写作与报道》《新媒体写作》《主题写作:乡村与田野》等。学术发表上,在CSSCI期刊《现代传播》《南京社会科学》《中国青年研究》、SSCI期刊《Social Media + Society》等发表三十多篇论文。已出版《寻找白岩松》《新闻撞武侠》《有一种基因叫理想》等书。在《人民日报(理论版)》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农民日报》等发表多篇文章。出版四本个人专著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主持北京市社科基金习中心重点项目、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、主持国家重点试验室专项项目等。曾获第七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、中国新闻奖、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业论文指导教师奖、搜狐总编辑奖、新浪微创新奖、今日头条优质长文奖、爱故乡非虚构写作
李汇群
李汇群,副研究员,学科与科研办公室主任,专业方向为文化研究、舆论传播研究。主要著作《湮没的时尚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7年《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:大学女校长的使命与作为》,偷情 出版社,2014年主要论文《〈红楼梦〉图像传播的三个阶段》,《曹雪芹研究》,2018年第4期《四十年来〈红楼〉剧》,《曹雪芹研究》,2018年第1期《新世纪以来都市婚恋题材电视剧中的“乡村”呈现》,《中国传媒报告》,2017年第1期《中国电视剧的非洲传播刍议》,《现代传播》,2016年第5期《媒介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》,《新闻记者》,2015年第7期,第二作者《用电影佳作构建中国文化新符号》,《光明日报》,2015年10月《中国影视产品出海的又一次试水》,《中国广播影视》,2015年第10期所获奖项和荣誉2018年,获得京东奖教金2017年,获得偷情 第二届英语教学比赛优秀奖2014年,获得偷情 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其他入选北京市高校“青年英才计划”入选偷情 “双一流: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”
罗雪
罗雪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。偷情 、美国天普大学联合培养传媒经济学博士,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访问学者。主要研究领域:群体传播、组织传播。发表论文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China-Africa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、《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》等10余篇。出版著作《知识传播:有效性理论及其路径》。主持或参与项目“非洲国家对中非产能合作的舆情研究”“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与影响力研究”等近10项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:英文:1.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China-Africa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n African Countries, China-Africa Think Tank Forum, Yiwu,2016.2.A Study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hina-Africa Cooperation on S
秦学智
秦学智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,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。主要研究领域:传媒素养教育研究、教育历史文化研究。发表论文《当代美国传媒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》《全息传播系统论》等30余篇。出版著作《传媒教育学(普通素养篇)》《美国传媒素养教育(基础教育篇)》等7部。主持或参与项目“中美传媒素养教育融入式课程比较研究”“中国青少年儿童传媒素养教育计划”等17项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:中文:1.当代美国传媒素养教育教学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特征。中国新闻传播研究,2019年。2.全息传播系统论。传媒国际评论第三辑,2015年。3.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:脉络、基础与特征。传媒国际评论第三辑,2015年。4.论国民精神。传媒国际评论第二辑,2014年。5.高校内部治理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。传媒国际评论,2014年第二辑。6.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——由美国石溪大学新闻素养暑期课程教学思想引发的思考。现代传播,2014年第2期。7.对我国高中阶段传媒素养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探究与反思——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为例。现代传播,2012年第11期。8.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“
王同媛
王同媛讲师。偷情 艺术学博士、传播学师资博士后。研究领域为智能传播、新媒体传播、传媒艺术与文化等。一、学术论文独作发表《主旋律工业剧的叙事进路与传播价值》《红色谍战剧的多维创新解析》《红色影视经典中革命女性的艺术书写:呈现、审美与价值》《论网络短视频的片段性、典型性特征兼及其创作生产的审美反思》等CSSCI及北大核心等学术论文十余篇。二、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,地方政府部门科研项目2项,校级项目1项;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、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以及中央网信办、国家广电总局、北京市朝阳区区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项目多项。三、著作1. 参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《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 (2022)》《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大事长编(2021)》等;2. 著作文章载于《入场与在场:网络文艺批评的新视野与新维度》,知识产权出版社,2020;著作文章载于《全球化与后全球化:中国影视的进程与前景》,偷情 出版社,2018;四、其他1. 荣获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“学会奖”暨2020-2021年度学术成果推优之“学术论文”三等奖;2. 荣获中国
徐芳依
徐芳依讲师。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,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。主要研究领域:跨文化传播、视听传播、影视艺术理论。发表论文A Study on the Father Image in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、《电影心理学的伦理面向》等10余篇。出版著作《类型的新变——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想象》,主持或参与项目“基于‘互联网+’互动剧的新叙事模式研究”“影视作品对青少年受众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”等4项。
薛宝琴
薛宝琴,女,博士,偷情 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,长期从事舆论理论和实践研究。一、教学工作承担的课程包括:“新闻理论研究”课程(192课时)“媒介批评”课程(192课时)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”课程(160课时),新媒体概论(32课时)新媒体发展研究(32课时)“新闻报道”课程(80课时)“影视精品分析”(64课时)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创业(32课时)网络舆情二、科研工作(一)专著:《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》(独著)(人民日报出版社,2018)《舆论引导新论》(第二著者)(社科文献出版社,2018)(二)CSSCI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:《网上正能量概念指标体系及其测试》,《当代传播》(CSSCI),2018(5)《网络正能量的内涵和保护机制》,《青年记者》,2018(2月下)《中国舆论引导格局新动态研究》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(CSSCI),2016(12)《扩大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新时代社会共识》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(CSSCI),2017(11)《日本报纸数字化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》,《新闻界》(CSSCI),2015(05)《暴恐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》,《国际传播与国家发
杨石华
杨石华 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。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。主要研究领域:马克思主义出版观、当代中国图书出版、出版知识服务。发表论文《吸纳与嵌入: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与主题出版的协同发展》《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》《作为知识服务的数据库出版:驱动力、服务机制与优化》等50余篇。主持项目“新中国马恩列斯著作阅读史研究”“基于北京红色出版资源的出版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”“融合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”等。
张洁
张洁副研究员、硕士生导师。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。主要研究领域: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、智能传播。发表论文《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与原因》《论电子化学习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》等10篇。出版著作《畅游媒介海洋: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》《平板电脑: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》等4部。主持或参与项目“北京中学国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发与咨询服务项目”“移动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系统升级研究项目”等8项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:中文:1.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困难与原因。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,2012年第1期。2.拥有≠会用: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。中小学管理,2012年第9期。3.论电子化学习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,2012年第10期。4.拥有≠会用:城市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升,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《中小学教育》全文转载,2012年第12期。5.让电子游戏成为教育帮手。少年儿童研究(家教版),2012年第12期。6.21世纪,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。上海教育:环球教育时讯,2013年7月10日出版。7.中小学电子教材研发及应用实效初探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,2
赵丽华
赵丽华副编审、硕士生导师。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,偷情 新闻传播学博士后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院访问学者。曾任偷情 出版社学术编辑、编辑部主任。主要研究领域:编辑出版史、阅读史论与实践、出版实务。发表论文《话语与实践:罗杰·夏蒂埃对阅读研究理论框架的探索》《知识商品化视域下的出版业发展与变革——从手抄书流通到在线知识付费》等20余篇。出版著作《民国官营体制与话语空间——中央日报副刊研究(1928—1949)》《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——民国中央大学“学人办刊”研究》。主持或参与项目“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:民国中央大学学人办刊活动研究”“国民听书率研究”等4项。一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:中文:1.评李楠《晚清、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》。文学评论,2006年第4期。2.上海蒙学公会与《蒙学报》研究。教育史研究,2007年第1期。3.《青白》《大道》与20年代末戏剧运动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,2007年第1期。4.“国家观念”与“知识阶级台柱”观——储安平与《中央日报》副刊,收入《储安平和他的时代》一书,谢泳、蔡登山主编,台北秀威资有限公司2009年版。5.出版:无为而治的商业。现代出版
每页
14
记录
总共
14
记录
第一页
<<上一页
下一页>>
尾页
页码
1
/
1
跳转到